张骞出使西域的冒险之旅到底有多坎坷?
公元138年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为何出使西域?是为了宣扬国威吗?
张骞出使西域,进入河西走廊时被匈奴扣押。为何匈奴冒顿单于没有杀死张骞?
汉武帝最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张骞出使西域的冒险之旅到底有多坎坷?
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是一次惊世大冒险,也是他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高光时刻!
正是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到中亚最早的国际大通道,可以说他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官”。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那只是长河一瞬,但是在张骞个人的感受中,那却是充满艰险和荆棘的冒险之旅!
张骞是汉中人,在汉武帝在任时的建元年间被选为郎官,正式成为汉帝国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
别看处在官场生态链的最底端,没什么实权,顶多就是个“侍从官”,却是那时候人们走上仕途的第一步,甚至是必经之路。
那时候,匈奴兵经常袭扰边境,烧杀抢掠,边疆百姓苦不堪言。一天,前线送来一批投降的匈奴俘虏,汉武帝正有消灭匈奴的打算,于是亲自审问。
这几个匈奴人倒也不费事,直接把匈奴面临的情况一股脑说了。其中一条情报让汉武帝颇感兴趣。
原来,匈奴曾经大败大月氏,而且用大月氏王的头骨盛酒喝,极尽侮辱,所以大月氏人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愈加痛恨匈奴,却苦于自己的兵力薄弱,没有人可以联手攻打匈奴。
武帝一想,这是个机会啊,大汉朝也因为匈奴煞费苦心,如果能和大月氏联手攻击匈奴,来个两面夹击,那大破匈奴将是指日可待。
说干就干。武帝决定派遣使臣前往联络大月氏人,联络通好合作事宜。但是,要知道大汉疆域和大月氏之间还隔着一个匈奴势力呢,就是说,要想去大月氏,就必须经过匈奴地界。
无疑,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和危险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愣是没有看出周围有合适的人。关键是自己不敢去,也不想让别人抢了这份功劳!
无奈,朝廷只能临时招募。张骞虽然是个底层官员,但是很有抱负,也很机警果敢,于是以郎官身份应征。
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准出使大月氏。于是,他便和堂邑侯家里一个叫甘父的匈奴奴隶,带着一百多人一起从陇西出发,开始了西域之旅。
从一开始张骞就知道,这条路路经匈奴,危险重重,可没想到来得那么快。进入匈奴地界不久,一行人就被匈奴虏获,被押到单于面前。这单于还算通情达理,虽然与大汉帝国多年征战,但对于这样的使臣还是网开一面的,只是将张骞一行扣留下来。
而且理由也很充分:大月氏在我们后面,汉国派使者去那里肯定有联合的心思,那我不是腹背受敌了嘛!如果我派使者去你南面拉拢人,你们愿意吗?
结果,这一扣押就是十几年,张骞始终没有放下心里的使命,时刻寻找机会跑出去。匈奴人还让他在那里娶妻生子,可张骞宁死不从,大节凛然!
慢慢的,匈奴可能觉得张骞应该早就死心了吧,对他的看守也渐渐松懈了,有时候匈奴兵跑去喝酒,一整天都不来看看他。
机会来了。一天,趁监管他们的匈奴兵溜出去喝酒,张骞一行悄悄跑了出来,朝着大月氏的方向一路狂奔。
向西跑了几十天,总算到了大宛国。大宛国人早就听说大汉帝国物产丰富,很想与大汉国通商往来,却一直没有机会。现在终于见到了汉人,大宛王很是高兴,便问张骞此行的目的。
张骞如实相告,他说,我为汉国出使大月氏,没想到路上北匈奴扣押了十几年,现在终于得以逃脱。希望大王派人送我到大月氏,等我回到汉国之后,一定有数不清的财物送给大王。
大宛王见他如此坦诚,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亲自送张骞等人上路。他们先是到了康居,然后从康居转到大月氏。历经十数年艰难跋涉,张骞终于抵达了出使目的地。
地方是到了,可形势却并不顺利。原来,大月氏在国王被杀之后,立了太子为王,征服了大夏国后就定居下来。而且那个地方土地肥沃,生活安宁,过得相当安乐,已经早已没有了报复匈奴的心思。
真是时过境迁,张骞这下子有点措手不及,与大月氏沟通也找不到共同点,更没有兴奋点。就这样逗留了一年之久,却也没有达成有效的军事协议,只能悻悻然回朝复命。
这次,为了躲避匈奴的阻拦,他们沿着南面的大山朝东走,想经过羌人聚居地返回汉国。可想不到匈奴实力早已延伸到这里,张骞又被匈奴俘虏了!张骞很意外很失望,但仍然没有绝望,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已经娶妻,却也一直在寻找机会逃出去。只要能回国复命,忍一忍总会有机会的。
果然,第二年单于过世,一个王爷攻打太子打算自立为王,匈奴因此大乱。张骞趁机再次逃脱,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侯家的甘父趁乱逃回了汉国。
当年出发时候的一百多人,历经十三年颠簸流离,只剩下张骞和甘父两个人回到大汉国。
这次历险,张骞一行走过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和康居,他的坚强和毅力,他的坦诚相见,让那些蛮夷之地的人们都很喜欢,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劫难。
甘父虽然原本是匈奴人,擅长射箭,在路上每逢粮食补给陷入绝境时,都会射猎鸟兽给大家解决燃眉之急,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到朝廷,天子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几年后,张骞以校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由于他了解当地地形和水草所在,使得军队补给从未出过问题。由于这份功绩,他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被封为博望侯。
转过年来,也就是公元前121年,张骞担任卫尉和李广将军攻打匈奴。哪成想张骞延误了会合日期,论罪当斩,最后只能花钱办事,赎为平民。
后来,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西域大败匈奴,一直打到祁连山,浑邪王不得不率领部将前来投降。匈奴被赶到了漠北,不敢再侵犯大汉百姓,最多也就是偶尔派几个探子过来看看。
但对于这时的张骞来说,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可你以为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那你就错了!
过了两年平民的日子,张骞突然被天子频繁召见,屡屡问起大夏诸国的情况。
这时候,张骞已经失去官职和爵位,曾经的西域之行又帮他迎来了转机。于是,他乘机给天天子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臣被扣押在匈奴的时候,曾经听说乌孙王名叫昆莫,而昆莫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国君。匈奴攻打乌孙,杀了昆莫的父亲,把当时刚出生的昆莫扔在荒野之中,本以为他必死无疑。
没想到,有乌鸦竟然叼着兽肉飞来喂养他,母狼来了也不吃他,而是主动给他喂奶,就这样昆莫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匈奴单于觉得很奇怪,老百姓也把昆莫看做神人,于是单于就收养了他。等昆莫长大成人,就让他带兵打仗,屡建奇功,于是就把昆莫父亲原先的部下都交还给他,让昆莫长期驻守在匈奴西边。
昆莫带着他的部将攻打附近的小部落,势力逐渐壮大,渐渐拥有了数万能骑马射箭的兵士。单于死后,昆莫又率领部众继续西迁,在大夏诸国中保持中立,也不再朝拜匈奴。
匈奴派兵前去攻打,却大败而归。后来昆莫成为乌孙王,在匈奴西边逐水草而居。这些人都贪恋我大汉的财物,如果现在去联合他们,结为兄弟之邦,就等于断了匈奴的臂膀,此举可保大汉便可进退有余,而大夏诸国也会向大汉国俯首称臣了。
天子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张骞的想法,让他再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被任命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人,每人配备两匹马,赶着数万头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钱财和丝绸布匹,浩浩荡荡出使西域。
张骞还专门带了多名副使,带着大汉符节,只要道路畅通,就会派他们到路上临近的国家,一路上犹如开枝散叶,外交辐射比第一次出使更加广泛。
毕竟此时不同往日,这一趟比第一次出使西域要顺利得多。抵达乌孙后,却没有想象中的隆重和顺利。乌孙王只是用接见单于使者的礼节接待了张骞一行。
张骞一看,这哪行啊,我们可是贵为大汉使臣啊!他知道乌孙王贪恋财物,就说,按照规矩大汉天子赐予财物,诸王都要下拜叩谢,要不我就得把这些财物带回去了!昆莫这才起身下拜,接受赏赐。
这个不大不小的“下马威”其实也昭示着张骞这次出使也不会太顺利。当张骞向乌孙王表明了此次出使的意图,乌孙王却犹豫了。
原来,当时的乌孙国正在闹矛盾,老国王昆莫十多个儿子中,因为太子早逝,发生了诸子夺位的事件,整个乌孙国已经裂为三股势力。
而且老国王年迈,也不了解大汉到底有多强大,而且远离自己的领地,而匈奴近在咫尺,万一匈奴来犯肯定难以自保。
最终,无论张骞如何劝说,老国王还是婉言拒绝了联合策略。张骞当然不甘心,便希望乌孙派出使臣一同返回大汉国,也让他们看看我大汉国的繁荣和强大。乌孙王欣然应允。
同时,张骞还派出副使,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以及周边的几个小国家,基本上把当时西域的小国都走遍了。
这便是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乌孙的使者看到大汉如此昌盛繁荣,回去向乌孙王报告,乌孙也越发重视与大汉的往来交流。
此后一年多,张骞派去大夏诸国的使者也都带着那些国家的使臣回到大汉,往来交流愈发频繁。
公元前115年,他被任命为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行令,位列九卿。只是一年多后,便去世了。
但从此,西北各国也开始了与汉朝的交流和往来。由于这条路是张骞打通的,汉朝在日后派遣去往西北各国的使者都自称为博望侯,以此与诸国长期往来通好!
概而述之: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他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是为了军事目的,而且都不算太成功,但是由此产生的其他积极效应却远高于其军事功能。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最直接的就是交通,张骞和他的随行者们打通了长安经河西走廊到中亚的通道;
2、最明显的就是外交,开拓性地让西域各国开始重视与汉帝国的交往,让当时的西北诸国看到了汉朝的强大和繁荣,故与交好;
3、影响最大的是经济,中国从此借由这条出使之路输出丝绸、瓷器等物产,而西域各国也由此把葡萄、骆驼、良马、玻璃等物产输入到古代中国。这条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4、影响最深远的是文化,自张骞出使之后,大汉开始接触到希腊、罗马、印度等古文明,借由此路传过来的文化和宗教等,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文化风貌。
公元138年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张骞为何出使西域?是为了宣扬国威吗?
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本质上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很直接,就是为了联络匈奴的敌人大月氏,来及打击匈奴。
汉武帝即位之后,西汉已经开国70年,经过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西汉的国力进入到巅峰时代。告别了汉朝建立之初民困国穷的窘境。汉初时即使贵族出行也凑不齐同一种颜色的马匹,甚至恨很多高官都乘坐牛车出行,但是汉武帝时期富家子弟已经街头跑马,粮仓的粮食多到发霉,穿钱的绳子由于钱币多年不用,都已经烂掉了,而且西汉政府和民间都有了大量的马匹,比如卫青当时就是放马的马奴出身。
而西汉与匈奴之间,自汉高祖刘邦在平城的白登山与匈奴干了一仗被包围,后来求和才逃得生天后,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汉家宗室出身的女子和钱币、丝帛等等不断向匈奴输出。汉匈之间无大战,但是小规模冲突不断,匈奴仍旧不时的劫掠边境地区。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与匈奴的形势图
汉武帝即位后,在国力的支撑下,腰板很硬,他认为他的太爷爷刘邦在白登之围所受的屈辱之仇,他要找匈奴人讨还公道,于是西汉最开始采取数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准备一举干掉有匈奴单于亲自带队的劫掠行动,结果事情败露,匈奴人逃走,汉武帝处死此战的策划者王恢,但是匈奴彻底翻脸,两国进入战争状态。
此时有人向汉武帝提议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说匈奴人曾经攻杀大月氏人,并残忍的将月氏王的头颅做成饮酒器。于是汉武帝决定于大月氏人建立抗击匈奴的统一战线。向天下征召勇士前去联络大月氏,而张骞同志应召前往。汉武帝授予张骞汉节并派遣100多个随从组成汉朝使节团,张骞开始他的第一次西域之路。
当时汉匈大战刚开始,河西走廊仍旧在匈奴的控制之下,结果张骞一行人计划偷渡匈奴国境,但是遗憾的是匈奴统治刚进入匈奴边境,就被匈奴抓住,并且扣留十余年,最后张骞逃出匈奴来到西域,在西域各国帮助之下,最终来到大月氏,大月氏国在今日的阿富汗南部、伊朗东部、巴基斯坦北部一代,可是此时的大月氏早已经忘记了和匈奴的仇恨。并且已经适应了新环境的生活,不愿意再与匈奴开战了,可以说张骞的与大月氏联盟的计划并没有成功,不过张骞见识西域的风土人情,这对中国人来说是第一次,西域对于汉朝来说,绝对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世界,其意义甚至可以媲美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张骞从西域的返程中,又被西域擒获,最终逃回汉朝,并面见汉武帝,向汉武帝汇报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张骞通西域的意义重大,司马迁的评价是“凿空西域”,这次交流极大的开拓了汉朝的视野,汉朝人第一次防线西方原来别有洞天,之后汉朝开拓西域,最终将西域纳入版图。汉武帝后来还从张骞的讲述得知了我国西南地区与印度的联系,于是下令开拓西南夷,为了西汉在西南方向的开拓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这是后话了。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重大
除了让汉朝人开拓视野,加强西域与内地的交流之外,张骞通西域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张骞加深了对汉朝老对手匈奴的了解。由于被扣押在匈奴十余年,张骞了解到匈奴的习俗和地理情况,回到汉朝后,张骞投入进攻匈奴的大军中,成为了汉军的向导。指引汉军来到居无定所的匈奴军队的可能驻屯点和水草补给地,因为帮助汉军多次打败匈奴军,张骞也因此受封为博望侯。
不过张骞的好运并没有跟谁他一生,后来在与一生未能封侯的著名倒霉蛋李广一起参与一场军事行动中,对匈奴地形十分熟悉的张骞居然迷路,然后迟到了,不仅导致攻击失败,还使李广的部队受到严重损失,为此张骞的博望侯的侯爵被剥夺,甚至一度下狱要被砍脑袋,之后虽然捡回一条命,但是爵位是彻底丢了。
后来为了再次封侯,张骞同志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国,此时的河西走廊已经被汉朝控制,张骞的历程比较顺利,此次归国不久张骞就去世了。
张骞出使西域,进入河西走廊时被匈奴扣押。为何匈奴冒顿单于没有杀死张骞?
冒顿单于已经死去三十多年了,当然不能杀死张骞了。
扣押张骞的是军臣单于,他是冒顿单于的孙子。
冒顿单于死于公元前174年,那时候张骞还没有出生,直到十年后张骞才降世。
所以这个题目问的应该是军臣单于为何不杀死张骞?
一在于张骞是个外交使者。张骞虽然不是派往匈奴的使者,但是外交人员的身份就摆在那里。所以对匈奴来说,张骞不是敌人,也不是俘虏,匈奴最佳的处理方式只能是扣留。
这和现代外交很相似。
二是军臣单于想使张骞归顺自己。张骞身为汉人,这对于匈奴来说,本身就是一座宝藏,匈奴可以透过张骞详细了解汉朝各方面的情况,这可不派间谍奸细打探出来的更真实有用。
最了解汉人自然是汉人,军臣单于想通过张骞来了解汉朝形势,甚至张骞若是归降匈奴,无疑是匈奴对汉的一大利器。
当年汉文帝时期,汉人中行悦投靠匈奴,为匈奴对付汉朝出谋划策立下很多功劳,军臣单于自然希望身边也有一个类似的人,这是对汉的杀器。
所以军臣单于没有杀害张骞,而是想方设法拉拢张骞,给他娶妻,在张骞回来时再次被匈奴捉住仍只是扣留。
三张骞的为人可能打动了匈奴人《汉书》记载:“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也就是张骞很勇武,这使得匈奴人很敬重他,另外张骞“宽大信人”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好感。
往大了说,张骞在匈奴人的威逼利诱下,始终不该初衷,这样的品行也值得匈奴人敬重。
汉武帝最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在我国,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举世称道。但大家知道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呢?
原来,在西汉时期,匈奴西边的大月氏的老国王在西汉建立之前就被匈奴杀死了,匈奴人还用他的头盖骨做了酒器。由此,大月氏和匈奴之间结下了有仇恨。为了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等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他们刚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抓住了。就这样张骞在匈奴被软禁了十几年,并且娶妻生子,后来匈奴内乱,张骞借机带着手下人和妻子逃走了。
张骞没忘使命,他们碾转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想再抗击匈奴了。无奈,一年后,张骞他们只好往回走。没想到在半路又被匈奴俘虏了,结果又过了一年多才有机会回到了长安。
公元119年,张骞再次被派出使西域。他和三百多人、上万头牛羊浩浩荡荡地到达了乌孙国。这次张骞出使的目的是和乌孙国达成联盟,夹击匈奴。但事实上,张骞并没有和乌孙国达成夹击匈奴的联盟。却意外地开创了丝绸之路。从此,汉朝文明通过西域传向了西亚和今天的欧洲地区。
评论列表